直接上硬菜:一份原價29.5元的外賣,付款頁面只需12.9元。
這是餓了么近期的新動作之一,熟悉的百億補貼。 不少人對此的解讀是餓了么發起了反攻,要重新奪回外賣賽道的領先身位。進一步解讀為餓了么焦慮感如山傾倒,恐懼導致攻擊。
事情沒這么簡單。看待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,不能只看一個動作。否則就成了革命導師口中的“孤立主義”。
2018年4月2日,阿里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么。從那天起,餓了么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外賣送餐平臺了。此后的兩年多時間,餓了么做的事情也不只是為了送外賣,他們的命運里,有了更深刻的東西。
1
餓了么升級,新高度上的戰略眺望
前一陣倪叔寫過餓了么品牌升級,王一博出演了六支電影級的宣傳短片,從不同維度表現了“藍騎士”將會給用戶提供“沒有我送不到,只有你想不到”的服務。
品牌這東西,大家最直觀的理解就是形象上的改變,好像不能和商業轉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。餓了么卻把這件事看得很重,因為品牌升級的背后,就是商業模式的升級。
簡而言之一句話,餓了么升級,核心概念是從送餐升級為“送萬物”。
這個點抓得很怪。就是一方面你覺得他在吹牛,另一方面又覺得好像他真的可以做到。
餓了么最核心的資產“藍騎士”團隊是可以與順豐、京東的物流團隊PK而不落下風的存在,且藍騎士有基因里不一樣的東西,那就是他們除了服務質量這個基本盤,更有短兵相接打出來的個性化。一言概之,他們更像是訓練有素且有血有肉的troubleshooters,問題解決者。
送萬物能做到嗎?做不到嗎?
回過頭看送萬物,為什么要把目光鎖定在這個點上?因為餓了么服務能力的積淀,讓“送”變成了他們的優勢點。一是配送服務,二是配送隊伍。
6月17日,餓了么完成100%上云,所有業務系統、數據庫設施等均已遷移至阿里云。高峰期,餓了么可在阿里云快速擴容,支持1億人同時在線點單。
與此相應,餓了么蜂鳥智能調度系統,實現自動化派單,從而提高外賣平臺的物流運營效率。當然,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,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,系統經歷了多輪數據試錯迭代,一開始被吐槽是難免的。
配送服務的底層邏輯借力于全流程數字化,既是趨勢,也是實力。終極目的也很明確:讓配送效率更高、更智能;讓服務打透表面,解決問題;讓人更像人,提供人的服務。
讓系統學習人,讓人回歸人。 數據顯示,目前蜂鳥即配智能調度訂單覆蓋量已經超過99%。采用智能調度的訂單,在平均配送時長相對縮短的同時,騎手單均跑單距離減少7%,騎手收入最高增加了4成。系統研發者說:“要讓用戶能更準時收到外賣,也要讓騎手們賺更多錢、更有尊嚴地去奮斗。”
說到人,更“奇葩”,餓了么藍騎士“不務正業”的故事太多了。他們有時組團抬車救人,有時坐火車去送貨,有時送完一單貨還要抓緊時間打開雙肩包拿出電腦敲代碼(真人真事,非段子,安徽合肥95后程序員張賢建,主攻PHP語言,也是餓了么藍騎士一員)。
用反差化的故事提升品牌對外識別度不能說沒有功利考量,可同時對團隊內部的引導作用也是沒毛病的存在。藍騎士不只是送貨員,有才華就露兩手,餓了么給舞臺。
對于品牌,這是高風亮節。對于背后的團隊服務能力,也絕非錦上添花的點綴。藍騎士團隊要在新高度上打出差異化,人員的整體素養不是說說而已。
這個高度是戰略高度,餓了么最核心的資產“藍騎士”團隊被賦予了更深刻的使命——連接萬物,優化服務。
作為阿里同城零售閉環里的連接器,餓了么的競爭形式也隨之出現了本質性的升級。從過去矯枉過正以至于嚴重惡化的“速度PK”升級為“正規化、個性化、智能化”的服務競爭。
一切故事就此都有了合理的解釋。送萬物還怪嗎?不務正業還怪嗎?一點都不怪,他們確實想這么做。
2
不再孤軍作戰,餓了么背后的集團兵種
想做,與做到,中間的路是很遠的。 餓了么用了兩年多鋪出了這條路。兩年多里,如果真的有焦慮,與其說是對市場份額的焦慮,倒不如說是對未來方向的焦慮。
如今,這種焦慮沒有了。餓了么近期的種種動作表明他們在新鋪好的路上正式開拔了。
置身于阿里大戰略下,餓了么不再孤軍作戰,而是協同發展。阿里同城零售的三駕馬車:螞蟻集團、淘系電商、餓了么,不是并行關系,而是深度融合的多兵種軍團。
就像阿里CEO張勇對餓了么的設想:“以前是大家都是在搶2樓,融入阿里生態后,有了全平臺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,可以直接跑到6樓。”
“直接跑到6樓”,一方面說的是發展的高度,另一方面說的是業務的廣度。
還是拿案例來說吧。
“次次省”是餓了么聯合支付寶推出的新服務。要解決的痛點是健身房、美發店等預付卡會員遭遇店家跑路余額打水漂。消費者到店后,只要支付寶信用分及格,即可享受比團購還低的折扣價,整個消費場景通過餓了么完成。既不用充錢辦卡,還能享受低價。店家也樂意,原本預付卡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復購率與用戶黏性,通過次次省一樣能辦到。當然了,初心即是跑路的黑店肯定不樂意,那么直接通過餓了么被篩選掉,皆大歡喜。
這個高度除了業務高度,還體現了社會層面的高度。 關于預付卡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立法,餓了么在技術環節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。
與淘系平臺的融合,則為餓了么帶來更多的商品流量。這是餓了么愿景升級為“完美生活圈”的場景支撐。
以藥品配送為例,日常的同城配送通過新版餓了么APP即可完成。同時通過淘寶平臺選購的部分同城藥品也會通過蜂鳥、丹鳥配送。這體現的是餓了么配送體系與淘系平臺的融合。如果說菜鳥是開放的物流信息平臺,蜂鳥、丹鳥可視作阿里自營的物流配送,蜂鳥的前端又是餓了么的消費場景。
融合,已經很深入了。
現在擺在餓了么面前的,還是孤立的外賣江湖嗎?兩年多前就不是了。現在更清楚,餓了么要面對的是一片網狀滲透的毛細商業戰,這一戰勢必超越表面上轟轟烈烈的補貼大戰,鎖定的是深度未來。
3
通往另一層面的競爭之路
今年疫情的爆發讓整個外賣賽道冷靜下來,重新審視原有業務模式。僅憑補貼換來的流量狂歡顯然不是長久之計。事實上,在外賣市場遠未達到一統江湖的局面下,誰燒的多,誰就越慘。
這是自然規律。另一個自然規律則是,商業競爭之路離不開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必然軌跡。創業初期百無禁忌,一切以生存為要,當事者總會懷念激情燃燒的日子。然而進入新的階段,正規化成了繼續創新的根基,新的競爭是商業底層表現在框架之內的創新能力。
新版餓了么APP的幾處變化體現了商業思路上的整體更新。
品類擴充是第一點。新版餓了么增加了團購、有好店、真香等業務板塊,推薦流從LOGO改為菜品,與之保持思路一致,真香板塊用短視頻、直播讓貨品場景更生動直觀。
深度融入阿里經濟體則是更高層面的創新。正如張勇所言,從2樓直接跑到6樓是當初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無法拒絕的暢想,如今這種暢想正在變成現實。
從阿里的視角來看,三駕馬車共同構筑的同城生活數字化場景是未來感十足的目標。餓了么作為連接B端與C端的連接器,深度融合之后也成了新消費場景的播種機。
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其他淘系平臺,餓了么作為重要的消費場景通道隨處可見。反過來說,創新能力體現的是商業底層架構的完整度。阿里的商業能力成為餓了么發起新攻勢的起點。阿里看得足夠遠,所以餓了么也必須站得足夠高。
現在你還認為餓了么是為了外賣賽道在拼命嗎?
餓了么要取得下一步商業競爭的勝利,一定是通往另一個層面的發展之路。這條路一定是置于阿里生態融合的大背景下,實現餓了么自身商業能力的根本質變。眼光,一定不限于外賣了。
申請創業報道,分享創業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!